海口美社村百年庐舍承载孝老敬老传统

发布时间:2018-03-05 20:39:00 作者:
3月3日,惊蛰时节已近,春雷忽起,提醒人们冬天是渐行渐远了。关于冬天的记忆,北方人熟悉的是热乎乎的炕头;而对南方人来说,念念不忘的大概是那一盆炉火。围炉夜坐,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乡愁记忆。

海南的冬天比其他省市要温暖,但围坐炉火、闲话家常也不可或缺。尤其是老人,受不得冬寒,过去村里人往往会在村中建一个庐舍,抑或是露天,在地面向下挖出一个浅坑,用来给老人烧火取暖。这样的庐舍被称为“暖心庐舍”。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村民家中取暖条件大为改善,许多暖心庐舍逐渐被人遗忘。重新寻找这些暖心庐舍的记忆,意义不在于再让多少人依靠其御寒,而在于发掘其背后承载的敬老孝道,让其在今天也能温暖人心。

百年庐舍暖人心

石山镇施茶村委会下辖的美社村位于海口火山口公园南侧约500米处,经过村口的文化广场,沿着平整村道向里走,不一会儿就可看到美社村的“地标”建筑——建于清末的福兴楼。

相较于约有19米高的福兴楼,藏身东北侧一间高约2米的火山石屋显得十分简陋,它连个正经的门都没有,前面是一段低矮墙垣,只有两个木柱撑起横梁,整个屋子左右也不过5米多长,南北2米多宽。

但若就最初建造的历史来说,福兴楼的历史尚不及这间小石屋久远。据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介绍,这间小石屋就是“暖心庐舍”,建造于清代光绪年间,至今已历经120多年风霜,在这一带能像这样保存至今的烤火石屋并不多。

走进屋内,见地面除中间有一个四方土坑外,其余皆为石砖平整铺砌。土坑内还有炭灰和没烧完的柴。美社村村民王建平告诉我们,这个土坑用来烧火,每到天寒之日,村里老人就会聚集于此,围坐火堆旁取暖。

屋内有简介,介绍石屋建造于光绪十八年,即1892年。据民国《琼山县志》记载,光绪十年气候大异,先是在秋天有地震,然后十一月时迎来大雨霜,寒风凛冽前所未有。河里许多鱼被冻死浮出水面,竹子也全都枯萎了。更严重的是,当时许多贫穷百姓无法御寒而被冻死。

当时,为了帮助村里的老人度过这个寒冬,村中的乡绅富户捐资捐物,在村里建造了这个庐舍,让老人和孩子能在其中烤火取暖,抵御严寒。

过去,从府城前往海南西部的临高、儋州等地的古驿道也经过美社村,美社村所在的施茶村委会当时也被称为施茶铺。暖心庐舍因此也成了客人的歇脚点,美社村村民每年入冬前都会准备许多柴火,待气温骤降时生火,为寒冬里的过路人暖身。

“以前美社村很穷,大家住的房子很简陋,冬天漏风,加上买不起棉衣、棉被,所以到了冬天很多老人受不了寒冷,必须去庐舍烤火。”王建平回忆起他小时候的场景,不少老人通宵在那里烤火,大家一边烤火一边聊天,炉火很旺,身体很暖和,心里也很暖和。

两代人交流的场所

在美社村东侧约两公里处,有着另一个被青翠密林环绕的古村官良村。顺着一条水泥巷道,经过村口两棵古榕树和两棵大枇杷树,不一会儿就走进了火山村落中。

在官良村,我们同样见到了“暖心庐舍”,这里的村民虽然没有把它称为暖心庐舍,但到了冬天寒冷的时候就会想起它,平日里仿佛不知道它的存在。

官良村的暖心庐舍与美社村的建造类似,也是石墙黑瓦,虽不如美社村修葺得那么新那么整洁,但形制上却要比美社村的大一些,且屋檐下有廊道和台阶。

“打我记事以来,这个石屋就在这里了,也不知道存在了多久,天冷的时候老人孩子会在里面烤火,如果是晴天,有时候大家会将火堆摆到外面,这样可以围坐更多人。”官良村村民小组组长陈冠贤介绍,虽然现在条件好了,需要靠暖心庐舍烤火才能御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,但这里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情怀记忆,哪怕不冷,大伙围坐一起聊聊天也觉得开心。

每次聚众烤火,总是每个人出门时顺便携带柴火,众人拾柴火焰高,每个人带着一根柴过来,加在一起也够烧上一个下午了。

除了给村民取暖,暖心庐舍还有一大功能就是给村民议事,村里开会、讨论问题都是在庐舍里进行。在火堆旁,老人们还会将过去的故事讲给年轻人,其中也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,起到文化传递和民风教化的作用。

“平时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,难得有机会和村里的老长辈交流。所以现在每年过年,暖心庐舍也不仅仅是老人能坐了,年轻人也多会过来这里和老人聊天,说说一年在外的见闻。”陈冠贤认为,如今在暖心庐舍围坐烤火闲聊,也成了促进两代交流、消除代沟的重要途径。

陈冠贤还介绍,敬老爱老一直是官良村的传统,村中现在有10来位80岁以上的老人,每次烤火必须先让老人靠近火堆坐下,老人们也比较高寿,有一位百岁老人才刚过世。

这类暖心庐舍,在琼北地区的乡村不胜枚举,多数虽无碑碣匾额,却实实在在地在寒冬里为老人们暖身。

孝老敬老的传承

在美社村暖心庐舍内,至今仍存有两块完整的石匾,立在屋内左右两个角落,左边为“礼让休风”匾,右侧为“光分鳌极”匾。

相传“礼让休风”为清末民初海南著名学者、教育家王国宪所题赠,“礼让休风”寓意“守礼谦让,春风和煦”,表现了王国宪对福兴村民守礼谦让、孝老敬老美好品德的肯定与赞扬。

“光分鳌极”为晚清最后一位琼籍解元曾对颜所题赠。蒙乐生说,“光分鳌极”是说通晓诗书,熟习礼乐,传播文明,特立独行,像女娲那样“断鳌足以立四极”,顶天立地,建功立业,这既是曾对颜对福兴村父老的寄望,也是肯定。

翻阅史志,在“年寿”条目下看到了许多石山地区的寿星,如“王世德,石山人,寿九十二,四代同堂。子必芳……热心公益,重修约亭,甃石山市街道以便行人,寿九十六,亦四代同堂。”诸如此类者众多。

石山地方孝老敬老的传统自古有之,孝子也常见于史志。民国《琼山县志》记载,清代石山地区的萧宏猷,小时候就父母双亡,没有了依靠,但他老实忠厚,长大后对伯父极尽孝道,闻名乡里,以致于“乡里咸尊重之”,由此可见,石山地区敬重孝子、崇尚孝道的传统由来已久。

“天冷的时候,我在家里也能穿得暖,烤上火,但是大家一起坐在外面有伴,很开心。”美社村74岁的陈阿婆说出了她的愿望,希望年轻人过年回来能多坐下来陪她一起烤烤火。

简单的愿望也道出暖心庐舍功能的变化。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,哪怕是山野乡村,也不再靠暖心庐舍烤火取暖才能渡过寒冬。将暖心庐舍继续保留下去的作用,也不再仅仅是让老人取暖,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让年轻人能陪伴与倾听老人的场所。孝道,也由暖身,更多地转化为真正的暖心。

春天到来,暖心庐舍石屋内柴火已熄,只剩几根没烧完的柴火静卧火坑旁边,等待着寒冬围坐时刻的到来,等待着再次燃烧自己温暖人心,等待着再次照亮这一间间传承孝老敬老传统的百年庐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