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龙吉贡米”: 海南米曾飞进帝王家

发布时间:2015-02-02 12:18:00 作者:
在热带省份海南,水稻种植历史虽然悠久,但种植的优质稻种较少,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也低,海南本地种植的稻米主要供应中低端市场。生活条件较好的海南人,似乎也吃惯了爽滑香腻的外地籼米(细而长),对本地普产的两季粳米(粗而短)似乎并不感冒,觉得其煮出来的饭粒较硬,米汤清冽口感不好。

  但在海南澄迈县老城镇的龙吉村,那里生产的稻谷颗粒,籼米则比其他地方的更加细长,粳米则更加粗壮。明清时期,龙吉米还是进贡朝廷的“贡米”。

  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种植稻米已有800多年历史,当地大米在明清时代曾被纳贡进京成为皇室贡品,成为了海南农业历史上一个传奇品牌故事。

  “龙吉贡米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但龙吉人仍在种植龙吉米,根据自己的喜好,“任性”地种大米、红米或糯米,粳米或籼米。龙吉大米中的籼米,同样的品种,要比海南其他地方产的细长得多,甚至与市场上赫赫有名的泰国香米难分上下。但龙吉村不产香米,市面上有些商家打着“龙吉贡米”的招牌,将外来的香米进行精包装,以每市斤10元的高价出售,这一行为虽不厚道,却足见“龙吉贡米”的品牌价值。

  好山好水出好米

  “龙吉贡米”因产于澄迈老城镇龙吉村而得名。

  龙吉村位于澄迈老城镇往金江方向十几公里处,村落整体坐落在一座石山上,从下至上酷似一把靠椅,后山前水,火山石民居及祠堂连片分布,保存较好,民居依山而建,具有海南特点的“十柱屋”外墙及柱础均用火山石,隔板用菠萝蜜格及松木等木材。

  龙吉村建村已有800多年历史。入村始祖郑宋公,又名郑朝儒,福建莆田人,官任中宪大夫、雷州同知等职。郑宋公于宋代庆元年间渡海入琼,游览迈岭,看见有一巨石状如龙头,左右两侧各有一池,似如龙目,远看犹如一巨龙盘踞岭上,觉得是风水宝地,因而定居于此,取名“龙吉村”。

  龙吉村前有一块约有500亩的田洋,呈梯状一直延伸至澄江支流岸边。据当地传说,从明代弘治年间以后的300多年间,这里所生产的稻米一直作为皇室贡品进贡京城,进奉贡品给龙吉村民带来自豪。

  更让人惊奇的是,直至今日,这块土地种植的稻米、瓜菜的品质和口感还是明显优于其他地方种植的品种。

  这其中有何奥秘? 根据当地民俗专家林明义解释,龙吉村这块梯田的土壤质地疏松软,雨水把山坡上的农家肥和岩页石风化后的有机质尘土冲到梯田里,经过长年累月的冲积与混合融化,形成一层约有60至70厘米厚的黑土层,是一块在海南乃至全国都少见的黑土水田。

  而在这块水田的东边,山坡上页岩中有一眼清泉流淌,滋润着这块宝地,旱涝保收,加上当地农民习惯水田一律使用农家肥,拒绝有害物质介入,因此这块水田一直保存着无污染状态,用当地人的话说是“田软土肥”,种什么得什么。

  本是农家米 飞进帝王家

  龙吉村的米不但在琼州享有盛名,还因成为“贡米”而享誉天下。关于龙吉米如何成为皇室贡品,民间还流传着龙吉贡米与明朝才子丘濬一段传说,认为丘濬是推介这一家乡品牌成为皇室贡品的功臣。

  丘濬是琼州府城金花村人,生于明朝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其母亲李氏是澄迈县王村(老城镇境内)富家贡生李奕周之女,他7岁时亡父后经常跟随母到澄迈王村外公家,让他有机会吃到了“龙吉米”。“龙吉米”虽是名米,但种植面积有限,产量也不高,当时只有富户人家才能吃得上,丘濬能吃上“龙吉米”全仗了外公,终生不忘。

  景泰五年(1454年)丘濬赴京参加会试和殿试,跻身二甲第一名,成为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和“探花”之后的“传胪”。他以渊博的学识流畅的语言博得皇帝的赏识和厚爱,弘治四年(1491年),71岁的丘濬修成《宪宗实录》,被加太子太保晋升文渊阁大学士,进入最高统治阶层,成为孝宗皇帝(明朝第九位皇帝,即朱祐樘)的辅臣与决策军政机要。

  丘濬担任大学士以来,恪尽职守,在振兴国家、体恤民难、发展生产等方面,提出许多切中时弊又行之有效的主张。他情系故里,时刻不忘为故乡作贡献。有一天,他与孝宗皇帝谈粮食生产问题时,推荐了琼州“龙吉米”。孝宗皇帝听到“龙吉”两字,龙颜大悦,因为封建王朝,“龙”代表“皇上”,“吉”是“天下吉祥”。

  此后,“龙吉米”被送到宫里,经御厨调煮,孝宗皇帝品尝,果然名不虚传,大加赞赏。孝宗皇帝即下旨,将“龙吉米”列入皇宫“贡米”。从此,“龙吉”加上“贡米”,“龙袍加身”,名满神州。

  “龙吉米”在1491年成为明朝皇室贡品后,名誉鹊起,身价倍增。明朝弘治至清朝未年,“龙吉贡米”年年向皇宫进贡。辛亥革命后,宣统退位,清朝灭亡,“龙吉贡米”流入市场,成为商家抢手的名特产品,广州、香港的商家以高价收购。据老城镇当地人讲述,民国时期,在广州的上九、下九街,有“龙吉贡米”专售店,“龙吉贡米”也从那里走进香港市场。直到1980年,老城粮管所还把“龙吉贡米”分别以5公斤、10公斤、15公斤包装上市售卖,一直是粮油市场紧俏商品。

  品牌没落之痛

  尽管“龙吉贡米”享有盛誉,但随着外来的东北大米、泰国香米冲击市场,农民进城务工撂荒水田,“龙吉贡米”品牌在海南本地粮油市场上已经逐渐没落,昨日辉煌难再现,让人痛心。

  “种稻米不值钱,就是满足自家温饱,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回家种田了。”龙吉村村民郑琼金说,现在种水稻不如打工挣钱,很多村里人都进城打工去了,宁愿用工资买米吃。她今年种了3亩水稻,基本能满足一家四口一年的温饱了,不会再多种浪费精力。

  农田撂荒仅是“龙吉贡米”迅速没落的原因之一,深究起来还是因为市场接受程度不高原因。在大米市场多元化冲击下,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香甜程度更高的外来大米,而农民对稻米也没有商品意识,大部分种植稻米都是为满足自家温饱,没有想过要向市场销售。

  尽管品牌在逐步没落,“龙吉贡米”在市场上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追捧,每年早稻收割,都会有很多城里人驱车前来龙吉村收购新鲜早稻米。而龙吉村村民也一直保留着早稻种植红粳米的传统习惯。红粳米米粒修长、微红,散发淡淡清香,老人们觉得红粳米熬出来的新米粥浓浊软糯,营养丰富,特别适合给小孩子吃。

  2012年春天,世界粮农组织、中国水稻研究所、澄迈县金顺达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联合租种了龙吉村2亩稻田,试验种植不同的水稻品种,发现这块土地种植出来的稻米品相、口感明显优于其他地方。

  种植龙吉米的黑土地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,其所承载的农耕文化更是弥足珍贵。插秧、割水稻、晒稻谷,这其中蕴含的劳作顺序体现了自然轮回规律,而晒谷场曾是乡村约定成俗的聚会、贸易场所……“希望龙吉贡米把品牌重新树立来。”龙吉村村民郑吕杨说,特别怀念当年晒谷场上的热闹场面。

  林明义也建议,富硒土壤是开发天然富硒产品先决条件,要很好的开发与保护,政府应该鼓励龙吉村的农户与公司合作种植培育特色天然富硒产品,结合市场需求和农业种植结构,比较经济效益,选择市场前景好且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品种种植和培育。同时,很多农民开始在黑土田里建私房,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,水源也受污染,政府要趁早划定耕地红线,保住这块海南农业历史上的著名品牌。